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正文

文化中国行丨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的候鸟守护者

发布日期:2024-10-03 22:38:42 文章来源: 千龙网 阅读量:7217   

秋分之后,白昼变短。清晨5点半,天还没大亮,57岁的冯国强就拿上望远镜、记录本出了门。作为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巡护员,他每天要沿着约2.5公里的线路往返四次,日均步数不少于2万步。

秋天的南大港湿地,芦苇丛一望无际。这里紧邻渤海,是东亚mdash;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今年7月,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2024年9月22日拍摄的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新华社记者 宋佳 摄

6点半,冯国强的望远镜里出现数只青脚鹬。他仔细记录下时间、种类、数量等信息。这种鸟从头顶到后颈是灰褐色,有白色羽缘和白色眼圈,通常每年9月至10月来到南大港。

南大港湿地的候鸟来来往往,每一种鸟儿长什么样子、怎么叫、何时迁徙hellip;hellip;冯国强如数家珍。很小的lsquo;咔咔rsquo;声,可能是骨顶鸡;类似低沉喉音、叫声拉得很长的,可能是苍鹭;富有节奏的lsquo;叽叽rsquo;声,一般是白鹡鸰。

常年风吹日晒让冯国强的脸变成了赤红色,他笑言这是巡护留下的印记。18岁上岗至今,清理卫生、排查火险、防止盗猎、救助鸟类,冯国强的巡护里程超过15万公里。这些年环境好了,来的鸟多了,还有许多稀有鸟类。我们的工作条件也好了。他说。

每到候鸟迁徙旺季,冯国强需要连续两三个月早出晚归。以前巡护站没通水电,带饭吃不上热乎的,冬天晚上天黑路滑,他和同事都掉进过冰窟窿。

冯国强一直记得2007年冬天,一场暴雪后,一只将近半米长的鸟儿匍匐在白雪覆盖的芦苇中,不停发出哀嚎。他跑上前查看,迅速判断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隼。幸运的是,这只隼没有外伤,被带回巡护站精心喂养,几日后恢复了生机,并被放飞。之后每年冬天有隼飞来,我都会想到它。冯国强说。

在南大港,像冯国强这样的巡护员有20位,他们从60后至90后,既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者,也有中生代和新生代接棒人。

2024年9月23日,巡护员冯国强在巡护记录本上记录当日巡护内容。

这几年,不仅湿地巡护力量增强,候鸟保护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今年是迟浩在保护区工作的第8年,今昔对比他感慨良多:原来主要靠人判断鸟类品种,现在声纹收集设备能自动收录鸟叫声,我上传到lsquo;百鸟智慧rsquo;终端系统,大数据库自动匹配。

湿地巡护员、鸟类爱好者hellip;hellip;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鸟护鸟的行列中。去年,当地百姓还救助了5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保护力量持续扩圈。

记者看到,保护区外有一条10千伏的输电线路,成行矗立的电线杆上,不少安置了生态鸟巢。国网沧州市渤海新区供电公司员工潘小佳说,之前巡线发现输电线路上鸟窝多,不仅容易造成停电事故,还可能导致鸟触电死亡。他向鸟类专家取经,和同事们焊接了70多个可供鸟儿搭窝的平台,架在电线杆上。

他们还在供电线路旁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在保障电网安全的同时,尽量不打扰鸟儿生活。人工巢利用率越来越高,再也不用狠心拆鸟窝了。潘小佳说。

当人人都是护鸟员,南大港湿地也成为了生机勃勃的候鸟乐园。观测记录显示,南大港湿地迁徙候鸟数量已由2019年的2万只增加到2023年的10万多只,4年间,候鸟数量增长了4倍。

鸟儿归去又来,如今的南大港湿地不仅是候鸟迁徙路上的温馨驿站,也是人们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鸟类爱好者和游客来到这里,lsquo;湿地精灵rsquo;在空中的每一次起飞、停歇和觅食都充满力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动。迟浩说。

秋分之后,白昼变短。清晨5点半,天还没大亮,57岁的冯国强就拿上望远镜、记录本出了门。作为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巡护员,他每天要沿着约2.5公里的线路往返四次,日均步数不少于2万步。

秋天的南大港湿地,芦苇丛一望无际。这里紧邻渤海,是东亚mdash;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今年7月,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2024年9月22日拍摄的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新华社记者 宋佳 摄

6点半,冯国强的望远镜里出现数只青脚鹬。他仔细记录下时间、种类、数量等信息。这种鸟从头顶到后颈是灰褐色,有白色羽缘和白色眼圈,通常每年9月至10月来到南大港。

南大港湿地的候鸟来来往往,每一种鸟儿长什么样子、怎么叫、何时迁徙hellip;hellip;冯国强如数家珍。很小的lsquo;咔咔rsquo;声,可能是骨顶鸡;类似低沉喉音、叫声拉得很长的,可能是苍鹭;富有节奏的lsquo;叽叽rsquo;声,一般是白鹡鸰。

常年风吹日晒让冯国强的脸变成了赤红色,他笑言这是巡护留下的印记。18岁上岗至今,清理卫生、排查火险、防止盗猎、救助鸟类,冯国强的巡护里程超过15万公里。这些年环境好了,来的鸟多了,还有许多稀有鸟类。我们的工作条件也好了。他说。

每到候鸟迁徙旺季,冯国强需要连续两三个月早出晚归。以前巡护站没通水电,带饭吃不上热乎的,冬天晚上天黑路滑,他和同事都掉进过冰窟窿。

冯国强一直记得2007年冬天,一场暴雪后,一只将近半米长的鸟儿匍匐在白雪覆盖的芦苇中,不停发出哀嚎。他跑上前查看,迅速判断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隼。幸运的是,这只隼没有外伤,被带回巡护站精心喂养,几日后恢复了生机,并被放飞。之后每年冬天有隼飞来,我都会想到它。冯国强说。

在南大港,像冯国强这样的巡护员有20位,他们从60后至90后,既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者,也有中生代和新生代接棒人。

2024年9月23日,巡护员冯国强在巡护记录本上记录当日巡护内容。

这几年,不仅湿地巡护力量增强,候鸟保护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今年是迟浩在保护区工作的第8年,今昔对比他感慨良多:原来主要靠人判断鸟类品种,现在声纹收集设备能自动收录鸟叫声,我上传到lsquo;百鸟智慧rsquo;终端系统,大数据库自动匹配。

湿地巡护员、鸟类爱好者hellip;hellip;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鸟护鸟的行列中。去年,当地百姓还救助了5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保护力量持续扩圈。

记者看到,保护区外有一条10千伏的输电线路,成行矗立的电线杆上,不少安置了生态鸟巢。国网沧州市渤海新区供电公司员工潘小佳说,之前巡线发现输电线路上鸟窝多,不仅容易造成停电事故,还可能导致鸟触电死亡。他向鸟类专家取经,和同事们焊接了70多个可供鸟儿搭窝的平台,架在电线杆上。

他们还在供电线路旁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在保障电网安全的同时,尽量不打扰鸟儿生活。人工巢利用率越来越高,再也不用狠心拆鸟窝了。潘小佳说。

当人人都是护鸟员,南大港湿地也成为了生机勃勃的候鸟乐园。观测记录显示,南大港湿地迁徙候鸟数量已由2019年的2万只增加到2023年的10万多只,4年间,候鸟数量增长了4倍。

鸟儿归去又来,如今的南大港湿地不仅是候鸟迁徙路上的温馨驿站,也是人们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鸟类爱好者和游客来到这里,lsquo;湿地精灵rsquo;在空中的每一次起飞、停歇和觅食都充满力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动。迟浩说。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