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0- news.cnn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快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7381号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邮箱:bgm1231@sina.com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现场展示的智能机器人等多种科技成果引起中外嘉宾极大兴趣。北京日报记者 程功摄
今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多领域诞生了一批可以替代部分人工的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距离替代人工还有多远?技术上还有哪些门槛要迈过?昨天,这些话题成为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上专家和企业的讨论重点。
大模型加持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进,市场规模强劲增长,已是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将带动更广泛的制造业升级和技术革新。
观点
人形机器人可在三大场景大显身手
打太极、弹吉他、敲键盘hellip;hellip;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的展区里,各家人形机器人都亮出自己的绝活。1.67米高的人形机器人Adam格外灵活,上身侧弯、鞠躬、摆动等动作轻松完成。
这是因为它采用了高度类人的髋部设计。Adam就诞生在中关村,研发企业伽南科技公司技术人员举例,有了3个髋关节,机器人不仅能完成手边的一些工作,还能弯腰、伸手去够更远的东西,完成更高难度的动作。
未来,大模型将作为人形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核心,能够通过对话理解人类意图,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人类反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说。
王耀南披露了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1.58亿元,203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380亿元,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
人形机器人能在哪些方面大展身手?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认为,消防救火等危险作业、制造业、大健康这三大场景是当下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结合点。
建议
科研院所应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近来,多家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到汽车等制造工厂上岗实训,这些机器人表现如何?孙富春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身体和行为之间协同能力比较差,有待进一步升级。尤其是当下多款人形机器人虽然双腿活动能力较强,但上肢尤其手部还不够灵巧。
五指灵巧手研发成为多个团队和企业的技术攻关方向。孙富春披露了其团队最新成果:新一代灵巧手已能承受更大重量,且能完成穿针引线等高难度动作。现场参展的灵巧智能公司带来的一款灵巧手具备15个关节、19个自由度,可以完成33个人类的手部动作。
如何让人形机器人具备更多本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建议,应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联盟,共同研发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和应用产品,探索从实验室研究到原型机、整机系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尽快实现技术向产业转化。
破题
北京具身智能协同创新矩阵激活
具身智能被认为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路径,正处于技术爆发、商业化落地前期的关键阶段。目前,北京已在具身智能领域储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处长韩健分析,北京还拥有一批适合具身智能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应用场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对于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所需的场景,昨天的大会发布了首批具身智能领域标杆示范场景,围绕智能巡检、动态监测、起居辅助等场景,释放2000余个具身智能机器人替代岗位。
为加速具身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赋能,去年底,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系统布局5家具身智能领域的市重点实验室,将以中国科学院、清华、北航、北工大、北交大为创新基座,国家电网、京能集团等为行业应用赋能平台,构建集技术创新、场景落地、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多维协作创新网络。昨天,由这5家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北京具身智能协同创新矩阵正式激活,将加速构建具身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格局。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现场展示的智能机器人等多种科技成果引起中外嘉宾极大兴趣。北京日报记者 程功摄
今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多领域诞生了一批可以替代部分人工的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距离替代人工还有多远?技术上还有哪些门槛要迈过?昨天,这些话题成为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上专家和企业的讨论重点。
大模型加持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进,市场规模强劲增长,已是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将带动更广泛的制造业升级和技术革新。
观点
人形机器人可在三大场景大显身手
打太极、弹吉他、敲键盘hellip;hellip;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的展区里,各家人形机器人都亮出自己的绝活。1.67米高的人形机器人Adam格外灵活,上身侧弯、鞠躬、摆动等动作轻松完成。
这是因为它采用了高度类人的髋部设计。Adam就诞生在中关村,研发企业伽南科技公司技术人员举例,有了3个髋关节,机器人不仅能完成手边的一些工作,还能弯腰、伸手去够更远的东西,完成更高难度的动作。
未来,大模型将作为人形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核心,能够通过对话理解人类意图,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人类反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说。
王耀南披露了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1.58亿元,203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380亿元,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
人形机器人能在哪些方面大展身手?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认为,消防救火等危险作业、制造业、大健康这三大场景是当下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结合点。
建议
科研院所应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近来,多家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到汽车等制造工厂上岗实训,这些机器人表现如何?孙富春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身体和行为之间协同能力比较差,有待进一步升级。尤其是当下多款人形机器人虽然双腿活动能力较强,但上肢尤其手部还不够灵巧。
五指灵巧手研发成为多个团队和企业的技术攻关方向。孙富春披露了其团队最新成果:新一代灵巧手已能承受更大重量,且能完成穿针引线等高难度动作。现场参展的灵巧智能公司带来的一款灵巧手具备15个关节、19个自由度,可以完成33个人类的手部动作。
如何让人形机器人具备更多本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建议,应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联盟,共同研发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和应用产品,探索从实验室研究到原型机、整机系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尽快实现技术向产业转化。
破题
北京具身智能协同创新矩阵激活
具身智能被认为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路径,正处于技术爆发、商业化落地前期的关键阶段。目前,北京已在具身智能领域储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处长韩健分析,北京还拥有一批适合具身智能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应用场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对于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所需的场景,昨天的大会发布了首批具身智能领域标杆示范场景,围绕智能巡检、动态监测、起居辅助等场景,释放2000余个具身智能机器人替代岗位。
为加速具身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赋能,去年底,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系统布局5家具身智能领域的市重点实验室,将以中国科学院、清华、北航、北工大、北交大为创新基座,国家电网、京能集团等为行业应用赋能平台,构建集技术创新、场景落地、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多维协作创新网络。昨天,由这5家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北京具身智能协同创新矩阵正式激活,将加速构建具身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格局。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